工作室动态信息详情

2023 热爱阅读|龙湖区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室参加区202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系列活动

[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室  谢喜荣   2024-01-04 ]


2023 热爱阅读|龙湖区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室参加区202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系列活动

1.jpg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是读书好时节。4月13日下午,龙湖区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参加由龙湖区教育局主办、龙湖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2023热爱阅读”龙湖区中小学师生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包括龙湖区中小学教师第四期读书沙龙、郑列勤老师新书《犁铧集》签赠仪式、龙湖区教师工作室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三个部分。

在读书沙龙中,老师们以“教育叙事——教师学会做研究的起点”为主题,分享了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专业发展等内容,让工作室成员从理论层面对教师、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在新书签赠仪式中,龙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原教研员郑列勤向参加活动的老师签名赠送《犁铧集》。

2.jpg

3.jpg

工作室成员阅读分享

随后,龙湖区小学科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谢喜荣及成员前往教师阅览区进行阅读分享与交流,大家各自分享了读书心得体会,就书中的观点、理念与工作室成员进行探讨、交流。下来,工作室成员将继续深入学习,不断躬身实践,紧跟时代步伐,以“新课标新理念”为导向,不断研讨优化课堂,相信在区教师发展中心陈瑶主任的引领下,通过工作室活动,能助力骨干教师蝶变跃升,促进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4.jpg

5.jpg

6.jpg

7.jpg

《神经教育学》

阅读分享: 吴芸

8.jpg

近日,我初读了《神经教育学:心智、脑与教育的集成》一书,初步了解到神经教育学是架起教育学与神经科学的桥梁。

神经教育学(Neuro-education)是脑与心智研究和教育的结合,由此产生的由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集成的交叉学科。本书的第一章主要是概述了神经教育学,从其形成、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简史这几方面入手。作者带领读者从浩瀚的文献中抽丝剥茧,让神经教育学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第二章主要讲了教育的神经基础,也就是脑、神经元和神经递质,让读者认识了脑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阅读到这里,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教师是儿童大脑构建的关键塑造者之一。我曾认为自己的工作琐碎而无痕,但是读到这里我意识到我的一言一行,我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轻学生成长中的应激性反映,也能为其脑发育与认知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情感。也就是说,我的日常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或许可以起到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

通过阅读,我对当前如火如荼的“双减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双减政策”是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指向的是给学生的大脑减压,从无穷的作业无尽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从各种学科补习班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多睡觉、多运动,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神经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育就是为脑的发展提供丰富而适宜的外部环境刺激,并试图触发最佳的内部动机,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脑结构与功能的成熟,充分挖掘脑的潜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要遵循脑发育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儿童的脑发育,比如保护胎儿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即吃好早餐)、保障睡眠、丰富而充满积极情感的社会交往、在脑的学习敏感期提供经验刺激。

从脑科学教育看教育时期的划分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启发。儿童发展的过程是渐进而非突变的,是一种连续不断进步的状态。所以在设计各个年段的课程时,必须保证很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我们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通过好的教育策略来弥补儿童过往经验的不足,助力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建构儿童认知结构提供丰富的“经验营养”。针对儿童发展与脑发育各个阶段的典型特征,积极创设环境,施以合宜刺激,为儿童提供发展所需的经验。保证学习具有新异性与挑战性,尽可能地对学习者进行反馈,组建学习伙伴,都是为脑发育创设丰富教育环境的重要要素。

通过初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神经教育学的生命力,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学科,其强调的是跨学科性的开放整合,研究的方法路径是多元的,学科与方法是永远在前进中的,学科的发展是自由和充满机会的。

《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

阅读分享: 许金铃

9.jpg

上学时期对读书的热爱在工作之后的忙碌中逐渐趋于平淡,我知道,作为一名新教师,要更好地提升自己,应该从书中前辈经典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的课堂实例中汲取养分,进行思考,用于实践。我想要分享的是寒假期间读过的罗鸣亮老师的一本书——《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

不同于文科类的感性,数学是理性的,它常常以逻辑性著称,是最“讲道理”的学科。现如今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由“注满一桶水”式的传统讲授式教学,转向“点燃一把火”的引导式教学。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会使数学的美感消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少探究过程,缺乏思维碰撞,这会使数学看起来蛮不讲理,从而让学生惧怕它、厌恶它、不愿学习它。要想有所改变,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做一位讲道理的引导者,就要“上好一节讲道理的数学课”,呈现数学的魅力。

上篇名为“探寻讲道理的课堂”,包括“问题”、“探求”、“思索”、“策略”四个部分。(整理的思维导图框架如下)。首先(1)由“数学这一科目应该需要怎样的课堂”切入;(2)再到反思“数学讲道理吗?”(3)再转入到“什么是数学道理?”(4)“为什么数学要讲道理?”“应该怎么讲道理?”。

下篇是“我的讲道理的课堂”,呈现了罗鸣亮老师多年来的课例。罗鸣亮老师朴实又充满浓浓数学味的课堂,风趣幽默、睿智豁达。大量“讲道理”的课堂实践,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灵动智慧讲道理的课堂,给我们一线新教师很大的启迪和思考,也让我们深刻明白了“怎样上好一节讲道理的数学课”的重要性,让我受益匪浅。

11.png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醒生活经验,在讲理中生长新知

在四年级阶段学习简便运算时,学生总会出现类似于“20÷5×2=20÷5÷2”这样的错误,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不明其理,只记得“连续除等于除以两个数的积”,认为可以直接先算“25×4”,再计算“100÷100=1”从而引起计算方法混淆。

其实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变成一个“生活问题”,在解决这样的“生活问题”中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讲清算理。我们可以把原题改编成类似的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华去超市买本子,售货员告诉他们:五本本子总共二十元”并提出问题:“那么买两本本子需要花多少钱?”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中“付款”的过程,发现如果已知本子的总价和数量,可以先计算单价,再用单价“”乘以2”算出两本本子的价钱。这时学生就发现等式左边求的是本子的单价“乘以2”,即买两本本子的钱;可等式的右边表示的却是先求本子的单价“除以2”,结果并不等于两本本子的总价,等式两边意义不相同,所以“20÷5×2=20÷5÷2”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冲突和困惑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购物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清“先除以后乘以”并不能直接等于“连续除以减”的算理。

利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对话,让“生涩难懂”的数学道理变得“熟悉亲切”,能够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其中规律并很好地进行简算。

二、构建知识结构,设计有效活动,明晰知识产生之理

数学的知识结构是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整体性结构。于纵向看,小学阶段的知识发展是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于横向看,“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又让数学有着不同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能够实现数学知识掌握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与关系,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纵横联结沟通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的内在关系,向学生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这对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很有帮助的。

(一)第一层联结:用结构图阐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12.png

我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一说它们的特点以及联系,再回顾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说到长方形的特点时,教师提问:“如果我把长方形在空间中平移,同学们想象一下会变成什么立体图形?”同学们猜测“长方体!”“那正方形平移后呢?”学生答“正方体!”

教师继续追问:“像这样的长方体和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正方体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由此引出比的意义,随着新旧知识的联结,学生能够自行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小结归纳。

(二)第二层联结: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据上述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学生自然而然地猜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也应该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通过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转变为先求每个长方形(正方形)面再相加的计算;将正方体表面积计算转换成先计算一个正方形面再乘以6的计算。这样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猜测,再到推导验证公式,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原理就水到渠成,计算公式就呼之而出了。

这是我的思考,书中启发着我:要让学生在“做、想、说”中展开教学,在活动中明白知识的构建与形成,最终让学生“做得来、想得明白、说得清楚”。接下来我会继续思考,将书中罗老师呈现的课堂与我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学有所获。

《教育有悟》

阅读分享: 汤晓纯

10.jpg

今天分享的是《教育有悟》。这本书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全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有的只是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例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等等。故事中的那一幕幕场景,看似不起眼,却又是那么的熟悉,有一些还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开始,我想,这不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吗?有什么值得写的?然而细想,教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教育,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为六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让我印象最深。它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反馈,能够给教师思考,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因此,教育是一个双向动态的过程。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生动真实的教育故事,文笔朴素而流畅。然而,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最真挚的情感,我常常被那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所吸引和感动。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部分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差遣学生为其做私事,不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杂念”,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有这样一个实例,是我现在的学生告诉我的,说他们以前的老师,当着全班的面骂一个同学,骂得很难听,原因是那位同学没写作业。每次见到那位老师,都会有学生来跟我说这件事,而且是不同的学生,还把具体骂的内容讲给我听。我很震惊。这件事对这一班学生影响是如此之大。可能那位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但是,那位老师在不恰当的场合,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造成了这个可怕的后果。我也常常以这件事告诫自己,教书育人,举手投足之间都要细细斟酌,因为可能不经意之间,就会毁了一个学生甚至是一批学生。

回到这本书,这本书又仿佛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帮助我们解开工作中的各种困惑,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如果爱得不恰当也会带来危害,也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去爱学生;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从一开始不重视这本书,到慢慢了解,我真的由衷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感谢他们的分享。他们让我们能够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点亮自己,这大概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搜索这本书的相关评论,其中有一句话,“医者救人,师者救心”。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直到我将这本书读了两遍,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历程,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很多时候,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除了家庭生活,学生所待时间最长的场所,就是学校,学生相处最长时间的,就是同学和老师。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去年我教过一个学生,叫做小A。小A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课从不举手,是班里的后进生。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叫他到办公室讲题,讲知识点。很快,我们进行了小测验。批改测验单时,我发现小A进步明显。发测验单当天早些时候,我刚好没收了学生的零食,那是一包辣条,我提前将我的想法告诉那位带零食的学生,征得他的同意,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小A进行表扬,并把辣条奖励给进步明显的小A,让他带回家,其他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并热烈鼓掌(包括那位被我没收零食的同学,他也很开心,因为他帮到了小A),小A很不好意思地笑了。当时并没有多想,在后面家访中,小A的妈妈告诉我,小A回家开心了很久,跟每位家庭成员都讲了一遍,说班主任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还奖励了一包辣条,他还从来没被老师表扬过,家里人也从没见过小A这么兴奋。家长还说,小A表示今后要好好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奖励和期望。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内心十分激动,我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对一个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小A每次上课都很认真,也逐渐进步。我想,这件事,一定是在小A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两颗种子,正在萌芽,即将茁壮成长!

“医者救人,师者救心”,这整本书也印证了这句话,它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贴在了我的书桌上,我希望能够以此来鞭笞我不断前行。我想,教育,应该是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每一位老师用心去感受,去行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将继续拜读名篇著作,为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