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动态信息详情

好书共读Ⅱ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室  林少娜   2023-02-03 ]


承认不完美,追求新进步

——读《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有感 陈娴玲


陈娴玲老师.jpg

陈娴玲 区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室成员 林百欣中学教师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有些被认为“优秀”,甚至是“完美”的人,面对夸奖却不一定能感到放松,唯恐缺点一现就“人设崩塌”。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就更担心缺点太多,“瑕”掩了“瑜”。我们明知人无完人,却仍难以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正因如此,本书作者提出:不完美没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承认,要面对,而不是逃避。我们通过“承认不完美”,来打开心灵的一扇窗,去诚实面对自己,找回真实的、完整的自己,进而思考如何自处,如何处世。

“人从来就是不完美的,承认不完美,人就会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终得到心灵的自由。”自处贵诚,诚实面对自己,是认识自我的开始。直面自己的不足,包容自己的缺点,彻底地接纳自己,才能发现完整的自己。人从来都不完美,但人从来都是完整的,完整比完美重要得多。承认了缺点,就能允许失败,不惧失败,就有更多改进的动力和创新的勇气,也就有更多的进步和提升。

“我们要学会包容,既要包容自己的缺陷,也要包容别人的缺点。”处世宜宽,宽容的本质在于接受不同。宽容能帮我们拓宽看世界的角度,能让我们更加温柔平和。比起苛责别人,自省显然更加重要。轻易地指责别人的错误容易使我们掩盖自己的错误,错过反思自省的机会,也就难以从错误中获得提升。宽以待人,包容别人的不完美,则能让我们跳出个人狭隘世界,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需要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人类唯一能够成就的完美就是——永无止境的进步。”承认不完美,不是放任自己,不是为了“躺平”,更不是为了“摆烂”,而是为了接纳。接纳是为了坦然面对一切问题。敢于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人们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之中得到永无止境的进步,这是真正的完美结果。

超越自我,可又不能逃避自我。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承认不完美时,获得自由的心灵和进步的动力。作为教师,我想我要勇于承认不足,积极提升自己,更要宽容教育和爱护学生,努力让学生也能不断取得新进步。

 

一个叛逆少年的辍学流浪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 陈舜玲 

陈舜玲老师.jpg

陈舜玲 区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室成员 渔洲中学语文教研副组长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和我的学生年龄相当,都一样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凝视世界的眼光也有些许相似之处。

出生于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的霍尔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没有一点点兴趣,甚至是腻烦透了。他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三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但他丝毫不感到难受。身为一名中学生,霍尔顿怎能对此事如此冷漠?我的心头为之一振。黎明即起,孜孜为善。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学生能热爱生命的春天,珍惜学习的清晨,快快脱去娇嫩的外壳,扬帆起航,驶向成熟。霍尔顿的历史老师斯潘塞亦是如此,他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孩子,人生的确是场比赛,你得遵守比赛规则。”

面对老师的循循善诱,满身戾气的霍尔顿无动于衷,甚至对此嗤之以鼻。旅馆电梯工毛里斯、女友萨丽以及英语老师安多里尼也让他失望至极,身陷困境的霍尔顿决定去西部谋生,靠自己生活,不想念书,不想再面对那些虚伪的人。他痛恨假模假式的一切,幻想远走高飞远离尘俗虚伪,他想去悬崖边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所有的小孩在麦田里开心地玩耍,当有小孩跑到悬崖边上时,他会一把抓住他们,保护他们不摔下去。

霍尔顿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新时代日新月异,新潮炫酷,犹如磁铁般引起孩子的一念冲动,羽翼未丰便想远走高飞,脱离父母。现实足以磨平任何人尖锐的冲动,稚嫩的孩子,你又能拿什么抵挡生活中的大风大浪?

或许,霍尔顿想守望的那片麦田,就是孩子的世界。我们希望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能简单、天真、真诚。可是,每个小孩子都是要蜕变成大人的,人总归都要长大的,都要真正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真正的自己。

所幸的是,霍尔顿最后并没有离家出走。他和妹妹菲比回家后不久,生了场大病,从疗养院出院后被送到一所新的学校,踏上新的学习之路。

当我们面临难堪、孤独、迷惘时,无头苍蝇似的急于摆脱当下困境,寻找一个最优解时,不妨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荔枝是“甜”的

——读《长安的荔枝》    纪雪芬

纪雪芬老师.jpg

纪雪芬 区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室成员 谢易初中学教师

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犹记得以前课堂上让学生解读杜牧的这句诗时,都是把关注点放过在“笑”字上,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可能很少有人去关注“一骑红尘”究竟是怎么来的,作者马伯庸看到这句诗却灵光乍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运荔枝的人上,脑洞大开,耗时11天写出了这部作品——《长安的荔枝》。

这部书是以一个九品小官吏为视角,主人公李善德被陷害当上荔枝使,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然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必死无疑的差事。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经过到岭南实地走访,3次运输试验,最后关头的亲力亲为,终于把荔枝成功运至长安。

小说很受欢迎,我想不仅是因为这个暗含典故的书名,也是因为很多人能从书中找到与自己生活共鸣的东西。

                                  要有“永不言弃”“向死而生”的精神

面对运送鲜荔枝这个近乎送命的任务,李善德也曾有过动摇:起初,他想和妻子和离,后来他想过带妻女避世岭南,来一个人间蒸发。他也想过一了百了,索性自沉江河来个干净。“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书中29页杜甫这番话让李善德大为震动。李善德抛开一切顾虑,尝试去完成任务,带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信念,一次一次的实验、计算,从“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以及提高运转速度”两个方面一起入手,“脚程格眼,盐水浸泡,瓮装蜡封,隔水隔冰,竹箨封藏,截枝入土,小株移植…… ”两百丛荔枝树从岭南石门山浩浩荡荡出发,队伍最终抵达长安时的一骑,两坛……他居然真的把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完成了。

做实事时的艰辛,与之对应的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看着一件件事情从无到有再变到好,再回望成长的经历时,如果能有东西去印证,我想这会是一件挺感动的事。今年又一次带高考班的学生,我多希望孩子们能来读一读这薄薄的一本,感受主人公李善德的永不言弃。多希望他们能为自己的青春搏一搏。年前12月初,艺术生们参加艺考后在课堂上给我们分享他们的集训经历:从7月到11月,孩子们日复一日地画画,每天凌晨一两点钟才得以休息,吃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有女同学压力大到染成红头发……种种的艰辛,很高兴他们最后都坚持了下来,前不久也给我们带来了联考的好成绩。希望孩子们能把学画画的热情、干劲……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上,定能带来惊喜。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困难,多的只是畏惧困难的人。

                                  拥有一技之长,才是人生最大的资本

李善德不擅官场事,但算术是他的强项,他精确测算每条路线的时间以及风险,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到路线等进行一次次推演和实验。如果没有这项本领,李善德不可能在11天内成功运送荔枝。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专业才是我们的尚方宝剑,手里没有利器是打不出王炸的。所以,学生也好,我们老师也好,要有本领傍身,不求多,但要有。新学年,我们一起多学技能,多读书,且读好书。专注于自身提升,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