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动态信息详情

案例分享 | 技术助力教学,生本推动创新——杨桂兰在市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研训交流会分享案例

[初中物理教师工作室  郑加荣   2023-03-01 ]


为了适应国家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求,满足“双减”“双新”政策的落地需求,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高效课堂教学能力,广东省教育厅举行2022年教育“双融双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简称“教师实践活动”)。该活动契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直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教师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作了理性选择和深度设计,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交流与展示的舞台,提升教师大单元、整合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jpg

 

根据省教育厅公布的评审结果,汕头市有多项作品斩获佳绩。为了促进本市教师信息素养提升,2月23日汕头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举行了研训交流会,旨在邀请获省奖以上优秀课例的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分享和交流,汕头市各区各科教师代表、各工作室主持人以及骨干教师等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2.jpg    3.jpg

 

本次交流会中龙湖区初中物理教师工作室成员杨桂兰老师上台分享了获省二等奖的优秀作品——“技术助力教学,生本推动创新”(《杠杆》融合创新教学案例)。杨老师从案例介绍、案例设计以及案例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4.jpg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


5.jpg

本案例采取的教学模式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一个智慧课堂环境,依托的是粤教翔云数字教材 3.0 应用平台,在硬件方面教师端需要使用到一体机,学生端则需要借助学生平板电脑。在软件方面则重点阐述平台内数字电子教材的众多教学资源,如情境视频、微动画、规范实验视频、虚拟实验室等。


 6.jpg  7.jpg



第二部分 案例设计


在案例设计方面,杨老师根据课标要求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所展示的案例是“简单机械”单元的第1课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技术赋能学习,以任务引导学习,以活动促进学习”的框架进行课时教学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8.jpg           9.jpg

“简单机械”单元框架                      课时教学设计理念

 


第三部分 案例实施

    

    在案例实施方面,杨老师利用数字教材里提供的《建造咸阳宫》微视频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紧接着在引入杠杆概念的设计上,杨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课前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找到或者自制认为是杠杆的生活用品并提前上传分享到平台里的任务板,充分地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杨老师特别强调了一点,学生是可以自行在任务板查看并评论其他同学分享的作品,有利于学生从众多作品中勾勒出杠杆模型的雏形,实现互相学习的作用

    除此之外杨老师还播放了一小段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实践性作业,视频中学生展示了自己自制的“投石器”,并且从投石器的历史引入讲解其杠杆结构,为学生创设生生互动的机会。


10.jpg    图片1.jpg

 

通过前面的活动给杠杆下完定义后,杨老师利用数字教材平台的聚光灯功能突出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从而加深学生对杠杆概念的记忆。

11.jpg 

除此之外还利用在线小测以及游戏竞赛及时监测学生对杠杆模型的基本判断和理解程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2.jpg     13.jpg

接着杨老师演示羊角锤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构建杠杆模型,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画出力臂,拍照上传至平台讨论板,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作图情况并进行反馈讲解,同样也能让学生自行在平台观看和评论其他同学的作图情况,实现互相学习的目的。

14.jpg  15.jpg

 

在正式进入学生探究实验前,杨老师让学生自主观看粤教翔云电子教材中的实验操作视频,杠杆实验本身操作并不难,经过自主学习后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比如为什么这样做就是规范实验,更能暴露出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6.jpg   17.jpg

 

之后在评估交流环节中,杨老师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利用虚拟实验室,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出倾斜状态下的杠杆力臂,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突破探究实验的难点。

18.jpg  图片2.jpg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杨老师引入了教材中的一道典型例题—利用杠杆计算大象的质量,由学生自行分析并构建杠杆模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19.jpg


     在分享的最后,杨老师这样总结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但我们也要时刻地谨记一点:融合的难点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教育。”

20.jpg

 

杨桂兰老师分享的教学案例充分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高度融合,但又不会喧宾夺主,凸显了生本意识,既促进学生与学生资源的碰撞,及时观测学生的学习思路,又丰富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路径,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